![]() |
一、竞赛背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二、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我院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为进一步引导我院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动能,为参加全省和全国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准备。经研究,决定开展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
四、组织机构(一)大赛评审团
组长:张黎
副组长:徐贵丽、钮小萌、王广柱
评审委员:王冬玲、黄毅、亓玉芳、董萍、赵娟、路英、于晓红、王亚楠、赵昆
(二)组织协调机构
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基层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部
地点:经济与管理学院521办公室:科技创新部
联系人:刘欢 17686405621
2019年经管“挑战杯”竞赛学生交流群:159733849
2019年经管“挑战杯”竞赛教师交流群:347963015
五、参赛要求
(一)比赛内容
本次大赛作品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1.自然科学类
参赛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理科类和工科类,理科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及地球科学类论文,工科类包括石油、化工、机械、仪器仪表、电工、电子、电信、自动化、计算机、建筑、交通运输、轻工业、手工业、动力、环境、劳动保护、土木工程、能源、材料、农、医类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可靠、文字简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能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检验。主要根据学术论文、科技建议的科学性、创新性、My-Dear-Books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
注意事项:自然科学类建议在项目选择上尽可能自己组队和指导教师一同确定选题,不要直接用导师课题的子课题来做,因为从历年获奖情况来看,导师课题似乎不受评委组青睐。选择的课题尽可能小而精,在创作论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这类作品对作品本身的数据和论文写作格式要求比较严格。学术论文必须为中文,采用规范的论文写作格式,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含前言、试验方法、过程、结果、讨论、结论等),字数在80000字以内。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注意事项:选题要贴合国内外热点问题,特别是国内民生问题,这类作品能更好的结合社会实际,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建议选题后尽快与选题有关的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确定调查研究方法和切入点,为作品提供发展平台。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作品字数超过限额50%的将直接淘汰。
3.科技发明制作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成本较高的制作(只要求对其产品作较为详尽的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的可行分析)。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活便利或生产技术带来便捷的小发明。
参赛作品可以是成品、半成品或作品描述分析报告文本。这类作品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建议选题前与指导教师共同确定项目,校赛可以不用提供作品成品,提供项目预期图片即可。建议选定的项目作品尽量贴近节能减排的主题,在动手之前,将总体构想理顺,对整个系统有一个粗略认识,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创作。此类作品概述和说明对文字没有要求。
(二)组队要求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院赛阶段每队成员限制在4-8人以内。
3.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队,同时注重年级、专业结构的合理安排。参赛者自行组成优势互补、专业配置、人员结构合理的创业团队。参赛团队的人数为4-8人,可以跨学院、专业、年级组队,团队成员中必须有管理、财会、经济专业的学生。以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负责作品申报。
(三)参赛资格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全国竞赛决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且作品完成人以学生为主。
(四)作品形式
1.个人作品: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申报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
2.集体作品:凡是作者超过3人的项⽬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项目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进行评审。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的代表。
院赛阶段,每个项⽬限报2名指导教师;省赛和国赛阶段,每个项目限报1名指导教师。
六、日程安排
本次比赛分为院级初赛、院级复赛和决赛、团队交流、省级决赛、全国决赛和总结展览六个阶段。
(一)院级初赛(2018年12月-2019年3月)
本阶段主要进行大赛的策划、准备和宣传,启动系列培训,完成初赛选手组队报名工作,进行初赛预审,确定复赛队伍。具体安排如下:
1.大赛启动:2018年12月20日;
2.项目组队及作品撰写:2018年12月20日-2019年1月15日;
3.上交团队报名表:2019年1月15日前;
4.作品撰写修改完善:2019年1月15日-3月10日;
作品通过寒假时间进行完善,利用寒假期间开展项目的深度调研和作品修改完善,开学后一周之内上交材料电子版与纸质版。
(二)院级复赛(2019年3月20日)
对各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审查,组织评审专家对符合条件的参赛项目作品申报书匿名评审,评选出优秀项目晋级复赛。
(三)院级决赛(2019年3月27日)
大赛组委会组织开展院级决赛,组织开展培训和项目辅导,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比赛。
(四)团队交流(2019年3月28日)
在决赛结束后,对于不懂的问题进行总结,各个项目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明确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为省赛进一步完善作品做准备。参会老师由科技创新部进行联系。
(五)省级复赛决赛(2019年4月-5月)
入围省级复赛和决赛的团队进一步完善作品,参加省决赛。
(六)参加全国竞赛(2019年6月-11月)
入围国赛团队集训备战,邀请有关专家对优秀作品进行指导和完善,参加全国决赛。
(七)总结展览(2019年5月)
1.表彰奖励获奖团队、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发各奖项。
2.展示会场布置
时间:2019年5月10日(星期五)
地点:经管楼下
要求:作品展示将按照决赛团队名单所示组别进行布展,请进入决赛的队伍准时到场,布置展板等展示物品,组委会为每件参展作品提供一个标准展位(展区示意图另行通知),为需要展示实物的项目提供展示空间。各团队尽量携带实物、论文、检测报告等辅助证明材料,并根据项目需要布置展位。
3.作品公开展示
时间:2019年5月10日(星期五)
地点:经管楼下
方式:展板+实物等,每支团队应安排至少两人在展区参加,并于公开展示时间为参展师生进行项目讲解。决赛团队将作品申报书及作品实物电子版发至科技创新部负责人邮箱。
请组织机构精心组织认真指导,准备好参赛同学积极准备项目讲解,积极与现场参展老师交流。
七、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引导组织者及参赛者要深刻认识开展此次比赛的重要意义,严格按照比赛有关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做好项目的组队、辅导、评审和推送工作。按照“挑战杯”竞赛作品要求,进一步深入探究与改进,重点培育和深化升级。
2.精心组织,系统培育。要注重采取教育培训、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辅导。要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作品质量。要注重跨专业组队,不断丰富项目思路和内容、优化团队结构。并做到密切联系,及时反馈。
八、奖励说明
(一)校赛
根据院级决赛的结果,将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及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院级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奖项设置: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三名
优秀奖若干
(二)省赛、国赛
推送出的参加省赛、国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会向作者颁发证书。评审后进入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经济与管理学院基层团委、学生会
2018年12月15日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电话:0531-88253000 88253001 邮编:250104
鲁ICP备10203949号 山东英才学院 Copyright © 1998 - 2018